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宇、通讯员陈劲松、王彤)6月27日,从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获悉,我省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力争在年底前,城市小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县(市)和自然村覆盖率达到40%以上;到2025年,城市居民小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县(市)和自然村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垃圾分类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2019年,我省出台《湖北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从试点垃圾分类阶段走向全面实行垃圾分类阶段。根据城市和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性和处置特点,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式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农村分类方式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简便易行,且群众易接受。近年来,全省各地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一季度,我省在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位居中部省份第一名。
垃圾分类,重在执行。省住建厅负责人表示,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强化考核评估,充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建立省对市州、市州对县(市、区)、县(市、区)对街办、街办对社区、社区对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排名通报机制。要强化宣传引导,围绕“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垃圾分类我先行,美好环境共缔造”的浓厚氛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悉,目前我省正在积极推动《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台,将为全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以活动引领行动
让垃圾分类少花钱多办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陈劲松 王彤
垃圾收集设施设计不科学、投放不方便,有些投放点“爆桶”频出;垃圾分类热一阵冷一阵,很多老百姓对各种垃圾依然“傻傻分不清”……6月27日,全省生活垃圾分类现场观摩活动在咸宁召开,聚焦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探寻如何少花钱多办事,持续有力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一坑两桶三上门
农村垃圾分类不复杂
农村人口分散、资金紧缺,垃圾分类如何开展?
咸宁汀泗桥镇洪口村二组熊家湾的答案是:一坑两桶三上门。
一坑,即在田间地头挖沤肥坑。农户将易腐垃圾投放沤肥坑,实现就地施肥还田。两桶,即每户配备两个垃圾桶,分出干垃圾和湿垃圾。三上门,即农村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简便易行,村民记得住、分得清、反响好。”据统计,熊家湾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5%以上,生活垃圾减量达40%以上。
“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不能人为复杂化,这种模式硬件投入少,简易又实用。”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农村大部分垃圾都可堆放到沤肥区,通过发酵被二次利用到农田作为肥料。不可降解的干垃圾请农村保洁员直接上门收,可减少转运量和二次污染。
激发村民垃圾分类积极性,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建议,鼓励学生而非村干部担任垃圾分类考核工作,学生做事认真,没有私心,能减少村民矛盾发生。考核后要及时将考核结果定期汇总,给予村民适当表彰,让他们脸上有光,更有动力坚持做下去。
活动引领行动
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风尚
城市垃圾分类做不做得好,主要看能不能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
“通过组织活动引领群众行动,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风尚。”咸宁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副主任刘琼介绍,该市创新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五进”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垃圾分类走“新”更入“心”。
咸安区温泉办事处金叶小区是典型的“三无”小区。小区“两委”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到居民自治中,每月度开展“垃圾分类达人”评选活动,颁发荣誉证书和礼品。同时组织居民将废弃物品加工再利用,制作创意作品装饰小区的公共区域。目前该小区居民基本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小区。”咸宁市第七小学不仅让垃圾分类进入课堂,而且在学校设置了一座垃圾分类回收站,重点收集各班级的废旧纸张、易拉罐和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售卖的资金用于购买一些学习用品、小物资回馈学生,鼓励学生养成垃圾分类行为。
十六潭公园是咸宁首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面积2056平方米。在保留原有生态功能基础上,植入了不少垃圾分类元素。比如,各种废弃物资做成盆栽景墙、家具、秋千,废弃油桶和水管做成小猪佩奇、丹顶鹤、长颈鹿和花瀑小品,结合地形特点用建筑垃圾做成精灵霍比特人小屋等创意小品设施等等,好看又有趣味,在潜移默化中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让城市增“颜值”、提“气质”。省住建厅负责人表示,要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分类理念、分类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力营造“垃圾分类我先行,美好环境共缔造”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